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llbet-欧博游戏--娱乐城

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时间:2024-11-05 02:45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5 次
地阔几许 心宽几许--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央视国际   2007年05月22日 19:36 来源:新华网 专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地阔几许 心宽几许??记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朱玉、丁文杰)袁隆平喜欢下象棋,

地阔几许 心宽几许--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央视国际   2007年05月22日 19:36 来源:新华网


专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地阔几许 心宽几许??记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朱玉、丁文杰)袁隆平喜欢下象棋,也喜欢看人下棋。

闲暇时,两个人下棋,周围十几个人围着指手画脚,其中就有袁隆平。

袁隆平输了,会一巴掌拍在出招人的脑袋上:“臭小子,乱支招!”然后仰面大笑,笑声穿透房间在走廊中回响,满屋的人情不自禁地会被感染着浮现出笑容。

下棋时,没有人把袁隆平当大科学家。他的学生说,对别的大专家是敬畏,对袁隆平是敬爱。但,谁都知道,这位受人敬爱的、笑得如同老顽童的人,心里装着的,不仅仅是小小棋盘的几多疆土,甚至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众多良田的阡陌纵横,及世界杂交水稻界的恢弘格局。

三十而立

1961年,袁隆平身为湖南省安江农校的一位教师。

盛夏七月,他在田中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后来被确认为天然杂交稻,触动了袁隆平的灵感。

其时,中国大地上,正横卷着一场时达3年的饥馑。天灾人祸,让学农出身,既拿着国家工资又守着农业试验田的袁隆平同样吃不饱肚子。

时隔近50年,现在的袁隆平回忆当年时还说,刚吃完饭就饿了,为了能多吃一点,饭里放上糠,但粗纤维反而让人消化得更快。

饥饿让这些从事着农业科研和教学的知识分子们同样不能超脱,他们在一起闲聊时,所有的话题都围绕着吃。

袁隆平在学校教过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等学科。当时,身在穷山沟里的袁隆平根本没有途径去了解世界农业科技和生物学的发展走向,即便求知若渴,袁隆平也只能用《人民日报》包住一些外文杂志,偷偷阅读。

袁隆平认为,杂种优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可是在传统理论中,水稻,这种在袁隆平身边最多,也是中国人最主要食物的作物,恰恰没有杂交优势,它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一株水稻只要一开花,雄花自然就会给同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

难道水稻真的不能杂交?袁隆平对这种理论产生怀疑。他开始去稻田中寻找突破。

袁隆平降生在中国最为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成长起来的袁隆平,目睹了当时中国的山河破碎,身经了战乱的风雨飘零。这一代经历了国土沦丧、战争及频繁政治运动的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情怀却被动荡打磨得越发炽热,在所有黯淡的日子里熠熠生辉:代表性的就是袁隆平这样的人,哪怕腹中饥、衣衫破,哪怕是在没有科研资料、没有科研环境甚至挨批挨整的情况下,但有一口气在,总是想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不为此道,觉得枉生一世。

事隔多年,袁隆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回答,对他来说,研究的水稻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生命。

民以食为天,湘西普通的中专教师,把天大的担子,在支持者寥寥、科研环境险恶的情况下,揽在了自己肩头。

责任、道义、知识、对过时理论的质疑、勤奋、灵感,一个个成功因素悄悄地出现在袁隆平身上。

很多人对当年的农校教师,转而自觉自愿地研究杂交水稻百思不得其解。他的学生李必湖说:“当时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有许多水稻方面的鸿儒,为什么对杂交水稻想也不敢想,不敢去动那个禁区,而一个普通的中专教师敢于提出这一问题,这正是袁隆平老师的高明可贵之处”。

今天的袁隆平,回顾往日,把成功的因素归为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还特地解释说,灵感很重要,你找找不到。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智慧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了的产物。灵感要有外界东西刺激,灵感来了,一首好诗、一个好曲子就来了,没有灵感,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首好诗。

手捧着那棵偶然得之的天然杂交稻,袁隆平用实践推翻了原本的经典理论。这一年,他31岁。

如果想让水稻杂交,必须找到一种自身雄花不能授粉的品种,雌花才能接受来自异株的花粉。4年后,袁隆平又在这片稻田里,在国内首次找到了第一株天然不育雄性株,经过人工授粉,结实数百粒,为杂交水稻育种试验找到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事有凑巧,这期杂志变成了“文革”到来时的最后一期,随后杂志停刊。

“文革”到来了,在全国一片狂热中,袁隆平为首的杂交水稻研究小组悄然诞生。

高屋建瓴

袁隆平被称为“战略科学家”。

他的同行们心服口服地多次强调:袁隆平是战略科学家,而不是战术科学家。

同行们的意指,因为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且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让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将世界各国远远留在身后,甚至领先美国20多年。

不,仅仅这些都还不够。

以上的所有都让同行们敬佩,但让他们敬仰的,是袁隆平从不局限于在一城一池上的攻城掠地,而是在科学发展上的敏感和不断进取,及站在全社会的高度考虑人类生存问题的大器宇,而这,确实是一般的科学家望尘莫及的。在很多学生和同行看来,袁隆平是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他对科学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吃大米的人占总人口的60%,而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的50%。

袁隆平说到粮食安全时,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看?

不知内情的人可能会回答:粮食少了不怕,中国经济发展了,可以拿钱去世界上买粮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粮食市场联系比以前紧密,但一旦国内市场出现粮食市场的大面积短缺时,国际粮食进入中国市场“远水难解近渴”;同时,中国人口众多,消费量巨大,如果一旦进口,就会迅速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升,有资料显示,中国只要有5%的粮食供给波动,就会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重大冲击。而且,但凡有点国家安全意识的人都会明白,粮食在某种程度上不单单是商品,它是一种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上的战略物资,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就会受制于人,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粮食也会绊倒巨大的中国。

此外,袁隆平还看出了一步棋。在中国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保护耕地与发展用地的矛盾已十分尖锐,中国的科学家必须要研究出办法,让农民在中国因城镇化日益减少的耕地上,用更少的田种出让更多人吃的粮食。

现在看来,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是找到了一个最合理的支点,发力研究中国发展中最重要、最需要解决,却在平安的日子里最不引人注目的问题。

1964年,袁隆平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1972年,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并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并不满足业已取得的成绩,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展开两系法杂交稻的研究。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1997年,袁隆平再次发起研究超级杂交稻。

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现在正朝着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努力。

因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前无古人,后虽有来者,但毕竟水平与中国的研究相距甚远,所以,袁隆平主要的精力是超越自己,而且不但动手自己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前进目标一片迷茫中,向中国杂交水稻界指点科研方向。

有人曾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

据统计,到2006年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亩产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

7000多万,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它是全世界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量的总和。

袁隆平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用“伟大”二字并不过分。

能力为先

袁隆平小时功课不太差,可也不太好。

但他有一个特点:喜欢刨根问底。上数学课,他发问:为什么负负得正?老师不耐烦解释说,你只需要背就行了。

一句话挫伤了袁隆平的积极性,据他说,从此他的数学就没有学好。

但袁隆平的学生纷纷“揭露”他:他数学好得很,算水稻产量,我们谁都算不过他,又快又准。

袁隆平并不看重分数,他带的博士生中,甚至有两个原来是中专毕业生。他对别人放话:要看这个人的科研素质,就看他肯不肯下田。实验室和电脑前的工作,袁隆平认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下田,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

田,是试验田,田里有袁隆平他们一口一个的“材料”??稻株。懂行的人说,每天下田,才能了解自己研究的项目,秧苗认得人,也会说话。

袁隆平七十多岁的高龄还下田。一天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他的学生们说,不敢偷懒,因为老师自己都下田。

于是,袁隆平工作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几乎所有的人都被田间毒辣的太阳弄成一样的风格:瘦削,黧黑。

袁隆平说,下田好啊,看绿色,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

因为勤下田又爱运动,身材精干的袁隆平被美国人认为不超过六十岁,他非常得意。袁隆平有一张很得意的游泳照,见到的人夸他身材好,用了一个时尚的词:性感。袁隆平更是忍不住心中的高兴,开始自夸:我七十多岁人了,还像个健美运动员。

大学毕业时,同学给袁隆平总结了两条: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加在一起,就是自由散漫。

在杂交水稻名扬天下、造福众生后,他的学生和同行说,也许,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性格成就了今天的袁隆平。因为,科学需要众多的思想火花,思想火花必须点燃在毫无羁绊的头脑中。活跃的大脑,才是科学生长的最肥沃良田。

袁隆平最怕开没有实质内容的会。就是专门为他举办的新闻见面会上,他一上来照样没有客套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的滋味不好受哇!出名了以后,自由度越来越小,隐私权越来越少……”

台下的记者们早已笑成一团。

禾下乘凉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袁隆平曾梦见试验田中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就有花生米那么大,沉甸甸下垂着,千万个穗子,好似气势磅礴的大瀑布,袁隆平和助手就坐在禾下乘凉。

这个梦境被袁隆平在不同的场合讲过许多遍。甚至,一个超级杂交稻的新品种就被他命名为“瀑布稻”。

即使在袁隆平功成名就,得到了很多人一辈子追求都不能得到的名气、地位和富裕时,袁隆平仍不满足:“水稻产量还有潜力,身体还好,脑瓜子还没有糊。”

袁隆平为自己确定了新的目标,第一个是超级稻第三期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目标,第二个目标是,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在三五年时间内,把国外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从现在的200万公顷提高到1500万公顷,增加3000万吨稻谷的产量。

达到了这个目标后,袁隆平还做了准备,要杂交水稻向亩产1000公斤进发,这个目标将借助生物技术完成。

记者让袁隆平谈一生中遇到的最大坎坷和困难,袁隆平举了个例子:“文革”中在安江农校时,他种的秧苗一夜之间被人拔个精光,直到现在还不知道是谁干的。袁隆平到处寻找,最后在一口井里救出了仅存的五六根“材料”,其余的都被毁掉了。袁隆平说,当时没有掉眼泪,但很痛苦。

另一次在别人眼中的坎坷,却不被袁隆平认为是回事儿: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评选科学院学部委员即现在的院士时,作为候选人的袁隆平曾被湖南省人民政府4次提名,却3次落选。

此时,袁隆平已在国际、国内成就斐然,连获多次国际大奖,已被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以“杂交水稻之父”的名称,介绍给全世界的水稻界同行。

袁隆平把没有当选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年轻时血气方刚,做了一件对不起两位老院士的事。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认为自己科学真理在手的袁隆平咄咄逼人地与主持会议的两位专家辩论,多少有些盛气凌人的态度,让两位专家当场气得拂袖而去。

今天,已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袁隆平说,我有道理,也应该慢慢讲。这是做人的道理。

记者找他,当时的袁隆平回答:我没当选,说明水平不够,需要加强学习,但我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多出成果。

袁隆平说自己:“我不是没有名利思想,一个人真正做到没有名利思想是很难的。关键是要淡泊名利,把事业放在第一位”。

责编:毛婷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1-14 11:11 最后登录:2024-11-14 11:1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