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llbet-欧博游戏--娱乐城

习大大用典盘点:最常引《论语》最青睐苏东坡

时间:2024-12-20 20:51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7 次
  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

原标题:习大大用典盘点:最常引《论语》最青睐苏东坡

  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多处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据此,人民日报社特别组织编写《习近平用典》一书,杨振武社长作序力荐,卢新宁副总编辑和人民日报评论部撰写解读文字。据透露,此书堪称申论神器,心动了吗?不妨先来看看杨振武社长为此书作的序言。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向世界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引起了广泛共鸣。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2012年11月15日,在那场举世瞩目的记者见面会上,刚刚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以清新质朴的话语,打动了无数人。后来成为媒体高频词的“夙夜在公”,正是出自《诗经・召南・采蘩》。

  “习式风格”源于典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这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用典背后,是“治世”

  学习习近平的文章、讲话、著作等,一个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比如,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述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凸显改革创新的意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什么是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品读字里行间,已经不言而喻。

  习近平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 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展现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用典过程,其实就是在打造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质名片,向世界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这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

  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共产党人读书作文,更会把目光投向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用典背后是“治世”,用什么、如何用、效果如何,既是领导能力、治理思想、执政风格的折射,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

  各级领导干部从中学什么?

  当今中国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尤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鉴往知来,攻坚克难离不开历史启示,为政用权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钙质。因此,学习用典,不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由此推开门、迈开步,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走进文化、加强学习、提升素养,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千年未有之巨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定力、增强自信,就一定能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接力中,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绚丽篇章。

  习大大最常引用《论语》,最青睐苏东坡

  纵观习近平历次重要讲话发现,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阐述思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被其信手拈来,寄意深远。而用典的背后是“治世”,梳理《习近平用典》一书中他曾引用的近300条典故,发现习近平用典也有自己的偏爱。他最常引用的书籍是哪些,最多引用哪些大家的说法,从中也能折射出习近平的一些治理思想和执政风格。

  最常引用《论语》:

  从儒学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方法

  习近平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其中,他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

  这不是偶然的,习近平对儒学的关切由来以久。早在2013年11月26日,他就参观儒家圣地曲阜孔府,并在孔子研究院拿起《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这两本书翻阅,说要“读一读”;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到北大看望了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北京参加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他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论述成了当时的舆论热点,充分推动了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注。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随后,他一口气举例列出了多种优秀古代思想:自强不息,以民为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以德立人,以诚待人,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居安思危等等。

  当前的中国,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治理千头万绪,深化改革繁重复杂,各种思想碰撞激荡,习近平引用的儒家经典,或谈敬民,如《孟子》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或谈为政,如《论语》中的“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或谈立德,如《二程集》中的“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或谈外交,如《礼记》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等,无不是从当下中国的现实出发,针对当下中国最紧迫的问题所谈。

  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这也是习近平重视儒家经典的原因。

  最青睐苏东坡:

  借古人政绩观呼唤以民为本以廉为首的官员人格

  习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谁?答案是苏轼。习近平引用苏轼的7个名句,并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一句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他对苏轼的青睐可见一斑。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身份为中国人民所熟识,而他其实还有着另一个身份――政治家。他从政为官40年,曾经历过三次巨大的贬谪生涯,但一直坚持为官以民为本,坚持做人以廉为首,理政以廉为上。即使是在被贬后,仍然专注于为民办实事,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广东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此外,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东坡医所……也都是苏轼为民创下的实绩。

  这与习近平对好干部的标准是非常契合的。习近平曾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是什么?他概括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而他对苏轼名句的引用也说明了这一点。“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强调干部要有担当和判断;“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提醒干部要“智者见于未萌”,“对已经看得清的方面,要深入研判、早作谋划、从容应对;对暂时难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踪、未雨绸缪、灵活应对”;“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指向青年干部成长过程中易出现的误区“朝令夕改”、“急于求成”、“自以为是”、“眼高手低”;“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最契合时代:

  以“道”戒奢,依“法”治国,推“墨”实干

  儒家经典之外,道、法、墨三家的经典语录也是习近平讲话和文章中的高频词。在《习近平用典》中,道家、法家、墨家的经典言论分别出现8次(《老子》6次、《庄子》2次)、9次(《韩非子》4次、《管子》4次、《尸子》1次)和1次(《墨子》)。

  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道家素来讲究辩证法,主张“怀素抱朴”,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腐败与奢侈,这对今日中国的社会转型仍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引用《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而早2008年的中央党校进修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亦引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提醒党员干部要谨防“贪欲”之害,干干净净做人。

  “法者,治之端也。”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国法治进程进入快车道,“法治”的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这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最为醒目的标志之一。以韩非子为集大成者的法家思想,也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强调“严明党的纪律”、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习近平对党内的“老实人”推崇有加。墨子作为先秦百家中的实干家,以“兼爱非攻”为立派思想,强调对和平理念的坚定信念。“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习近平曾借墨子之语肯定“老实人”。他认为官员只有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最终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社会的肯定。

  习近平用典分13个篇章

  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用典》一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习近平用典》由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主持编写并作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组织撰写解读文字。

  中华文明文化丰实,底蕴深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引经据典,闪耀着中华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

  据介绍,《习近平用典》一书,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全书共328页,26万字,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推陈出新,启迪精神,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了“新生命”,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

  人民日报广大读者普遍反映,总书记所用典故,寓意深远,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同时也提出,受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所限,对文中所用典故的历史背景缺乏认知,对其现实意义把握不准,唯恐影响对讲话和文章精神的深刻理解。编辑出版这部《习近平用典》,就是旨在对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引用典故追根溯源,就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也有助于领导干部学习中华典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本书针对每则典故,都在解读部分阐述了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诠释了古典名句的深邃寓意。本报综合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2-22 14:12 最后登录:2024-12-22 14:12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