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梁晓声、陈彦、李洱、东西、祝勇齐聚首届东北书博会并参加文学论坛 2024-05-17 20:41 发布于:河北省 记者 栾嘉 杨丽恒 名家共话“植根生活,书写时代” 2024年5月17日上午9时30分,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下午2时,作为此次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的“植根生活,书写时代”名家文学论坛在长春南湖宾馆举行。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陈彦、李洱、东西、祝勇参加论坛,共话作家应如何“植根生活,书写时代”,分享了他们充满忧患意识的家国情怀和作家要为时代表达的深切责任感,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一场文学和精神盛宴。 梁晓声:从《人世间》谈文学的内核 2022年春节期间的热播剧《人世间》感动了无数人。作家梁晓声也凭借《人世间》一书斩获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梁晓声曾创作有《雪城》《我和我的命》等家喻户晓的作品。他结合《人世间》《我和我的命》以及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经历,就文学的内核与责任进行了交流。梁晓声认为,文学创作要立足生活,讴歌时代。老百姓的命运是和时代同步的,写好百姓生活,也就写好了时代。在什么时代,文学的关怀都是不该缺位的。在梁晓声看来,创作中要关注最普通人群的生活,这是文学创作者的一种责任。文学作品的内核就是时代,作家要以书写时代为己任。 陈彦:创作的源泉是当下生活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彦凭借《主角》成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他善于书写普通人群的生活,他的很多作品,如《装台》《主角》都是以各式各样的普通人为主人公。近期,他更是以书写了基层公务员奋进与坚守的全新长篇《星空与半棵树》斩获2023年度“中国好书”。他在交流发言中提出,创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一百个作家会有一百种写法,但都有一个源泉,那就是生活。植根生活、观察现实是一个创作者的基本功课,创作者需要顺其自然地观察生活并刻意地去思考,否则就只能得到生活的表皮,不能体悟到生活的本质。陈彦还强调,文学创作者要为时代发声,特别是现实题材创作,要关注火热的当下生活和时代,这样作品才能有一定的深度、宽度和广度。 李洱:文学要和时代保持紧张的对话 当代著名作家李洱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因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而广为人知,并凭借长篇小说《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现场交流中,李洱认为,小说家要与时代同行,文学创作一定要和时代保持紧张的对话关系,小说的写作需要与现实保持着某种紧张关系。这种对话关系越是紧张,它与时代的关系就越是亲密。谈到当前文学受到的冲击,李洱相信文学读者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因为人们都是需要与人交流的,不仅需要同呼吸,而且需要共命运,而文学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这种可能。 东西:书写时代需要保持对生活的感悟力 凭借长篇小说《回响》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广西作协主席、著名作家东西,在交流中提出,文学创作要写故事、写感情,但一定要放在时代、社会的背景下去写,这样文学作品才能厚重。小说是虚构性文学,越是虚构的东西,越要用真材实料去填充它。而这个真材实料取决于作者自身的生活感悟力,取决于作者下多大功夫去体会现实的生活。只有当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小说才会有感染力,小说中的人物才会鲜活动人,才会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家要时刻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力。 祝勇:书写当代生活要有历史维度 曾写过“祝勇故宫系列”并有着广泛读者群的作家祝勇,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他有着作家、学者、导演等多重身份。在谈到文学的意义时,祝勇认为,文学可以说是艺术的母体,许多艺术门类,都需要文学的滋养。祝勇认为,写当代题材的文学作品更要贴近现实生活,以文学的眼光发现它们的价值。书写当代生活,还需要有历史的维度,对作家们书写的当下的价值评估,要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去考量。 据了解,本次名家文学论坛由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代文艺出版社主办。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常勃出席论坛。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联、吉林省作家协会、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相关嘉宾和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的部分师生、时代文艺出版社全体编辑以及部分热心读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